案例
眼下,距離高考只剩2個多月了。在這最后的90多天里,小琪和媽媽都希望以時間換分數,用更多時間學習。但很快她們發現了一個問題:一天24小時根本不夠用。盡管小琪十分刻苦,回家后除了吃飯睡覺,其余時間都用于學習,但時間仍然不夠用,好多知識點來不及復習,好多習題來不及完成。小琪陷入了與時間的苦戰中。媽媽看到小琪每天晚上“苦熬”的樣子很著急,恨不得把一天變成48小時,緩解女兒的壓力。媽媽現在最關心的是,如何在保證女兒睡眠的情況下能讓女兒有更多時間學習。
分析
時間是高考沖刺階段最寶貴的資源。經過一個學期高密度復習,考生的知識積累已達到飽和,如何在最后完成突破,取決于考生如何更科學高效地利用時間。因此,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合理利用時間、提高效率,就能幫孩子決勝于最后關頭。但事實上,很多父母像小琪媽媽一樣,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“淘到”寶貴的“時間金礦”。其實,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忽略了“碎片時間”的作用。
“碎片時間”是指沒有安排任何工作或學習,未被計劃的時間。因為零散、無規律,所以被叫作“碎片時間”。例如睡前、走路、等車等。研究表明,如果能把每天的“碎片時間”合理利用,每天可增加3小時左右的可用有效時間。“碎片時間”因其無目的性和碎片化,容易被父母和孩子忽略。
“碎片時間”可分為兩類,被動的“碎片時間”和主動的“碎片時間”。被動的“碎片時間”指日常生活中被迫切割的時間,如排隊、等電梯等,特點是強制性。孩子和父母常會忽視這類“碎片時間”,認為這些時間既然有合理用處,就不需要再規劃和再利用。主動的“碎片時間”指個體把大塊時間切分開,導致整塊的時間碎片化。比如有的考生喜歡邊學習邊玩手機,導致整塊學習時間被手機分割。主動“碎片時間”并非強制的,因此這部分時間碎片化可以避免,或者說主動“碎片時間”完全可被利用來進行學習。但因為導致時間碎片化的“元兇”對孩子吸引力很強,父母又缺乏有效監督和引導,所以導致了時間的浪費。
支招
“時間四象限”梳理“碎片時間”
“碎片時間”具有隱蔽性,父母要利用豐富的經驗閱歷及旁觀者視角,幫助孩子了解當下時間的利用情況及被忽略的“碎片時間”。梳理“碎片時間”時,父母可利用“時間四象限”的管理模型規劃孩子一天的時間。“時間四象限”把任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種不同程度進行劃分,得到“既緊急又重要”“重要但不緊急”“緊急但不重要”“既不緊急也不重要”四個象限。將孩子一天的時間分派帶入四象限中,就可判斷出哪些時間是必要的,哪些是“碎片時間”并可利用,哪些是不合理的時間投入。例如,晚上9點到11點學習是“既緊急又重要”,在這兩小時中,喝水、上廁所、適量運動等是“緊急但不重要”的,是隱藏在前者中的“碎片時間”,這些時間可以加以利用;而刷微信、玩游戲等是“既不緊急也不重要”的,這些時間花費是不必要的。通過一天中特定時間的“時間四象限”梳理,父母能幫孩子迅速了解時間都去哪兒了,從而提升孩子科學規劃時間的意識。
歸類“碎片時間”提高效率
梳理出“碎片時間”后,根據其強制性特點可進行分類。被動“碎片時間”最好的利用方式是“一心二用”,即在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幫孩子利用這些時間開展碎片式學習。在孩子有精力的“碎片時間”,即積累時間中,為孩子準備一些與記憶和積累相關的學習任務,如背單詞、古詩詞等。父母通過朗讀或簡單互動幫助孩子記憶。但要注意兩點,一是不能給孩子增加被動的“碎片時間”,影響學習節奏。如父母不要在孩子學習時經常噓寒問暖、送水遞水果等;二是不是所有的“碎片時間”都要被“一心二用”,孩子也需要通過“碎片時間”休息和調整。例如,孩子沒有精力的“碎片時間”即垃圾時間,父母不要再進行知識輸入,可適當進行親子溝通,既能讓孩子休息,也能增進感情。主動“碎片時間”中,玩手機、走神等是可以避免的,主要產生于孩子的疲憊或分心。父母要覺察孩子什么時候學習累了需要休息;觀察孩子什么時候是走神了,給予必要提醒。